系统科学与数学

地球系统科学:演变、方法、新理论和未来挑战

在2020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,钟自然局长再一次强调,地质调查工作的指导理论由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。本期推送文章为大家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演化、方法手段、新的理论和面临的挑战。

经过近40年的发展,地球系统科学(ESS)经历了1970年代前的萌芽阶段、1980年代的学科建立、21世纪初的走向全球和2015年后的当代发展四个阶段;形成了观测与实验、地球系统模拟和评估与综合研究三大研究方法;催生了人类世、翻转成员和行星边界框架三大新的理论;目前面临两大挑战:研究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和认识人类社会对地圈-生物圈-人类圈的影响。

一、ESS的发展历史:四个阶段

阶段一:萌芽期(1970年代以前)

ESS的诞生有如下三个方面背景:

一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开始国际化。以1957—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(IGY)活动为标志,这项前所未有的研究整合了67个国家的研究工作,提高了对地球圈层系统的综合认识。

二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,科学界和一般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加强。以蕾切尔·卡逊的《寂静的春天》、罗马俱乐部发表的《增长的极限》以及阿波罗17号飞船拍摄的“蓝色星球”图像为代表,突出了应将地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,并且强调了地球系统的脆弱性。

三是地球科学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。20世纪下半叶,在冷战背景下,地球和环境科学发生了重要变化,地球物理学由于军事领域经费的支持(非地球科学传统资金来源),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。全球环境调查和监测成为一项战略要务,也为之后当代ESS提供了有用的信息。

该阶段的重要成果是1972年洛夫洛克提出的盖亚假说,产生了一种思考地球的新方式:认识到生物群对全球环境的重要影响,以及地球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反馈的重要性。

图1 20世纪中期以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脉络

阶段二:学科的建立(1980年代)

由于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导致了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,20世纪80年代,科学界呼吁建立一门新的“地球科学”。这些呼声所基于的认识是:如果要建立新的学科,就必须以将地球视为一个统一整体(即地球系统)这一新认知为基础。

NASA将这项新的科学探索命名为“地球系统科学”,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于1983年成立,通过观测、建模和过程研究,帮助推动ESS的发展,并支持地球观测系统卫星和相关研究。

图2 NASA布雷瑟顿地球系统结构图

NASA领导的研究项目开发了布雷瑟顿结构图(图2),该结构图是地球系统的第一个系统-动力学展示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外部条件和反馈将物理学的气候系统与生物-地球-化学循环耦合在一起,将连接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过程可视化,并且认识到人类活动是系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。

鉴于ESS跨学科和国际性的特点,1986年,国际科学理事会设立国际地圈-生物圈计划(IGBP)解决国际合作和学科融合问题。

阶段三:走向全球(1990年代-21世纪初)

除了资源迅速消耗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,全球变化的人类驱动因素以及生态系统变化并未引起关注。然而,一系列研究都表明了生态研究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,在这些研究的推动下,1991年,创立了国际研究方案: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(DIVERSITAS),用以研究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变化,补充了IGBP关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机能方面的研究。

世界气候研究计划(WCRP)、IGBP、DIVERSITAS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(IHDP)等国际研究计划的全球体系为全球不同学科科学家的协作提供了“工作空间”,对ESS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
2001年,国际性会议“变化中的地球挑战”召开,由上述四个国际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共同主办,来自105个国家的1400名代表参会,发布了阿姆斯特丹宣言,启动了地球系统科学联盟(ESSP)。

阶段四:当代地球系统科学(2015年以后)

到2015年,ESS已比较成熟,开始在更高层次整合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机构重组和跨学科研究。IGBP、IHDP和DIVERSITAS在2015年被合并到新计划“未来地球”中,旨在通过研究和创新加速向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转变。该计划以早期全球变化方案的研究为基础,但从一开始就与管理部门和私营企业更为密切地合作,共同设计和研究面向更加可持续未来的新知识。

上一篇:想系统科学地学习历史吗 这几本书不容错过, 历
下一篇:没有了